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流淌到焊缝之外未熔化的母材上,所形成的金属瘤叫焊瘤。 1、 产生原因 操作不熟练和运条角度不当。 2、 防止方法 提高操作的技术水平。正确选择焊接工艺参数,灵活调整焊条角度,装配间隙不宜过大。严格控制熔池温度,不使其过高。 九、塌陷 单面熔化焊时,由于焊接工艺选择不当,造成焊缝金属过量透过背面,而使焊缝下面塌陷、背面凸起的现象叫塌陷。 产生的原因 塌陷往往是由于装配间隙或焊接电流过大所致。 十、凹坑 焊后在焊缝表面或焊缝背面形成的低于母材表面的局部低洼部分叫凹坑。背面的凹坑通常叫内凹。凹坑会减少焊缝的工作截面。 产生的原因 电弧拉得过长,焊条倾角不当和装配间隙太大等。 十一、烧穿 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自坡口背面流出,形成穿孔的缺陷叫烧穿。 1、 产生的原因 对焊件加热过甚。

电弧引燃后,焊条一般有三个基本动作,即朝熔池方向逐渐送进、沿焊接方向逐渐移动、横向摆动。(1)焊条朝熔池方向逐渐送进是焊条熔化金属向熔池过渡,焊条缩短,为了保持一定的电弧长度,故焊条必须向熔池送进还要保持送进速度与焊条熔化速度相等。若送进速度慢会发生电弧过长或断弧现象。若送进速度快焊条来不及熔化与焊件粘在一起。 (2)焊条沿焊接方向移动逐渐形成一条焊道。焊条向前移动速度过快会出现焊道较窄、熔合不良现象。焊条向前移动速度过慢会出现焊道过高、过宽、薄焊件烧穿现象。 (3)焊条的横向摆动是为了得到一定宽度的焊缝。其摆动的范围根据焊件的厚度、坡口形式、焊缝层次和焊条直径等来决定。焊件越厚摆动越宽,V形坡口比Ι形坡口摆动宽,外层比内层摆动宽。 上述的三个动作不能机械地分开,而应相互协调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美观、合格的焊缝。

焊接工艺参数手工电弧焊的工艺参数通常包括焊条类型及直径、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和焊接角度。1、焊条直径的选择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应尽可能地选用大直径的焊条,但是焊条直径大往往会造成未焊透和焊缝成型不良。焊条直径的选择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焊件的厚度,厚度较大的焊件应选用较大直径的焊条。2)焊缝的位置,平焊时应选用较大直径的焊条。立焊、横焊、仰焊时为减小热输入,防止熔化金属下淌,应采用小直径焊条并配合小电流焊接。3)焊接层数,多层焊时为保证根部焊透 ,第一层焊道应采用小直径焊条焊接,以后各层可以采用较大直径焊条焊接,以提高盛产率。4)接头形式,搭接接头、T形接头多用作非承载焊缝,为提高生产效率应采用较大直径的焊条。